20年专注抗紫外线、抗黄变

 
涂料理论—谈谈涂膜“缩孔”形成的原理、原因以及预防

      

       涂膜缩孔形成的原理。缩孔是涂膜表面出现的各种不规则凹陷的总称,从形状上可分为平面式、火山口式、点式、露底式和气泡式等,通常以一滴或一小块杂质为中心,周围形成一个环形的棱。出现这种现象与缩孔施体的低表面张力有关。如果其表面张力较高,则不太可能形成缩孔。     

       1、在涂料配方中,如果各组分表面张力不匹配,就有可能产生缩孔。在涂膜涂布的过程中,由于产生了巨大的新成表面,因而涂料内部具有低表面张力的组分将移动至表面层,并且带动部分物料向周边迁移。这种低表张成分所带动的物料流动就有可能形成缩孔。若体系的黏度很小,体系能很快流平。若体系的黏度很大,表面吸附和物料流动过程很慢,则形成缩孔的可能性较小。只有在黏度适中偏低的时候,才会产生缩孔。     

       2、外界的物理扰动也使涂膜表面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涂膜表面的表面张力分布不均匀,低表面张力部分将向高表面张力处迁移,并带动部分漆料一起迁移,从而产生局部的流动而导致缩孔的形成。如果液膜足够厚,则液体可以从底部补充进人凹陷处,使缩孔弥合。但若液膜较薄,没有液体可以补充,则将形成永久性缩孔。 在涂层干燥过程中,如果因溶剂挥发而产生表面张力梯度,也有可能造成缩孔。     

       4、外来污染物造成缩孔。若污染物是低表面张力物质,则它在高表面张力的涂层上铺展,并取代原表面,这种不规则流动就会造成缩孔。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梯度时,缩孔的形成还取决于涂料本身的流动性。在湿涂膜上表面张力梯度的作用下,流体由一点向另一点流动时,就会产生缩孔。而在缩孔区域内,如果流动量大,还可能形成露底缩孔。要减少缩孔产生的概率,就应该使涂料的流动性小,而流动性的大小又取决于涂膜厚度、涂层黏度及表面张力梯度。

       实际生产过程中缩孔产生原因。缩孔总是由于表面张力梯度造成的,而表面张力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涂料施工过程中,涂膜中含有低表面张力的活性物质,要想在减少缩孔,必须杜绝涂膜施工过程中的活性物质污染。总结缩孔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涂料配方中各组分的表面张力不匹配,体系中低表面张力组分,如各种表面活性剂含量过多、溶剂表面张力低于其他物质的表面张力等,均容易造成缩孔;       

       2、底材本身表面张力太低或涂料表面张力太高造成涂料对底材润湿不良;底材上有油污,造成局部表面张力过低,使涂料润湿涂布不良而形成缩孔。湿膜过厚、黏度过小等原因也会造成缩孔。       

       3、涂料施工的工艺要求不合理,如低表面张力物质未消除即进行喷涂、喷涂膜厚要求过薄、喷涂设备的空气压力/空气流量太低(雾化和成形空气)、不同颜色品种油漆混合生产时,低表面张力漆雾在高表面张力漆上造成污染。       

       4、在涂装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人的操作,如电泳过程中的加料、PVC喷涂、打磨、擦净、油漆喷涂、油漆调整等等,员工衣物、手上的低表面张力物质在操作过程中被带到施工过程导致缩孔。        

       5、原漆及稀释料在包装运输或贮存等过程中混入了油、水、尘埃等杂质。

       缩孔的预防。漆膜缩孔的原因较多,必须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和涂装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反复的试验,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从而确定预防措施。对缩孔缺陷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涂装现场管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缩孔缺陷,应从涂料配方、涂装工艺、涂装环境等各个方面分析解决。如果由外来缩孔施体所致,则需小心防止表面污染;若缩孔是涂膜自发产生的话,则需重新调整配方;如果是溶剂的表面张力过低造成的,则可以通过添加具有低表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和具有良好相容性的表面控制剂来降低液膜的表面张力,比较常见表面控制助剂是有机硅流平剂,使其低于缩孔施体的表面张力。但需注意的是,如果低表张表面控制助剂添加量过多,则会因体系中表面张力不匹配而适得其反。因为在涂料涂布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新鲜表面,会从体相中吸附表面活性剂;同时,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与涂料产生不相溶性,在涂料干燥过程中,其浓度发生变化,超出其溶解度,生成少量不溶的液滴,就会导致缩孔,如涂料中加入过量硅油就易产生缩孔。有机硅化合物的表面张力与所用涂料的差别很大,有时即使被稀释到很低的浓度时也会引起缩孔。